丁宗寅講述古老的丁氏家族
文章來源:斯蘭集團 發布時間:2016-11-23

晉江陳埭丁氏宗祠(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)
立足于國家“一帶一路“的戰略背景,由國際著名導演顧筠女士執導的大型紀錄片《穿越海上絲綢之路》以8個篇章,叩問海上絲路的前世今生。第八集《輪回》帶領大家走進晉江陳埭丁氏回族,聽阿拉伯后裔、斯蘭集團董事長丁宗寅先生講述古老的家族故事。
阿拉伯友人向丁宗寅先生贈送禮物
700多年前,丁氏先民踏著“海上絲綢之路”自阿拉伯國家而來,他們帶著善于經商的能力,帶著伊斯蘭文化,在中國與極大博深的漢文化相互交融與結合,形成一個獨特的族群——丁氏回族。
繁華都市中的阿拉伯商人
中世紀的泉州,外國人稱之為“宰桐”,世界各級不同民族的人們因她的開放和繁華而紛至沓來。其中以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人數為眾,他們在泉州或為官,或經商,或傳教。丁氏始祖丁謹正是這一時期入泉行商的阿拉伯商人。經過數代的辛勤經營,丁氏祖先成為泉州一方的名門望族。
永遠的家園——陳埭
明朝初年,由于改朝換代,排外風潮四起。外來穆斯林難以安逸,紛紛返回原籍,而四世祖丁善在其妻的勸導下,攜帶年邁父母,選擇了泉州灣東南南畔的濱海鄉村陳埭,將大部的商業資本轉為農業資產,既實現了漢文化以農為本的經濟轉型,又避免了家族財產受排外風潮的襲擊。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,丁善率眾與當地漢人整修水利,開墾荒灘,改荒僻的土地為可愛的家園,最終以其堅韌不拔的群體精神獲得周邊漢人的認同與尊重。
丁氏回族的形成、發展與分布
丁氏祖先入泉并遷居陳埭的一個多世紀中,與漢人通婚、轉商為農、修建祠堂,已經在形式上、思想上和象征儀式上接納了漢文化。而與此同時,丁氏祖先又將回回民族的隱喻留在祠堂的建筑中、先人的墓葬形制中和人們的傳說中。在與漢人的接觸、互動和交融中,丁氏家族不斷充實和壯大,從而形成一個漢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交織發展的獨特群體——丁氏回族。伴隨著泉州歷史上的海外移民活動,丁氏回民的足跡也廣泛散布于港、澳、臺以及東南亞各國。
歷史舞臺上的丁氏名人

丁氏回族人才輩出,在發展過程中迅速融入主流社會之中,不僅積極入仕,以“六試七聯捷,四闈十登科”聞名遐邇,而且在許多領域都有丁氏名人的灼灼風采。他們或兢兢業業,為民興利;或才華橫溢,著書立說;或抵御外侵,保家衛國,為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添寫了精彩的一頁。
續寫輝煌篇章
歷經七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丁氏回族,具有頑強的生存意志和開拓精神,只要歷史給予機遇,他們就可以創造出驚人的業績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,陳埭便一躍成為全國百強鎮之一,而僅占陳埭鎮人口四分之一的丁氏回民卻創造了經濟總量60%以上業績。與經濟同步發展的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等事業也蒸蒸日上。由本民族組成的“陳埭鎮回族事務委員會”,組織修繕祖譜、祠堂、祖墓。1994年,陳埭回族事務委員會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。2006年5月,陳埭丁氏宗祠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列。關于丁氏回族歷史文化專題研討會的召開,也讓丁氏后裔撫今追昔,為美好的未來更加努力拼搏。
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在陳埭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“海上絲綢之路”考察團在晉江陳埭考察
陳埭丁氏族群是海上絲綢之路時代的產物,是多元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相遇與融合的生動體現。1991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“海上絲綢之路”考察團到達中國,陳埭被當之無愧地列為重要考察點。1994年,“絲綢之路”項目在泉州舉辦第二次活動時,陳埭再次迎接聯合國官員的考察,陳埭丁氏族群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重新得到確認和肯定。
騰飛的民族企業
借改革開放之風,陳埭丁氏回民從灘涂種植、農業種植轉而大力發展民營企業,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。陳埭回族社區有千余家民族企業,其中不乏國內外馳名企業,如安踏、特步、斯蘭、三六一度、三斯達、美克等,產品遠銷世界各個地區,為陳埭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。
在企業發展的同時,他們還不遺余力地履行社會責任,積極投入助學、扶貧、救災等一系列社會公益活動。安踏丁和木、特步丁金朝、斯蘭丁宗寅等企業家曾多次被評為“中國慈善家”等榮譽稱號,為陳埭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。

斯蘭集團董事長丁宗寅先生攜家人在丁氏宗祠祭拜
資料來源:晉江市陳埭鎮回族事務委員會
